脑起搏器-凌至培教授

什么是脑起搏器的程控?为什么程控非常重要?

上一篇 相关文章

专家介绍

凌至培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 科室主任 教授专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1998年8月在国内率先开展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和MR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在国内首先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与微刺激技术进行电生理靶点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疗效。目前已经规范化并向全国推广;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1年,擅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药物难治性癫痫和难治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家回复

脑起搏器要想最终达到理想效果,我们讲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术前的,我们叫精准的评估,什么时期,什么疾病可以做这个脑起搏器手术,这个疾病得什么阶段植入脑起搏器。

第二阶段就是外科手术如何打靶打准了,打到10环或者10.5环上,脱靶了没效果,你怎么样植入精准。

最后一个,不是我装进去就了事了,后面还要术后的管理,管理有很多方面。术后还要用药,还要康复,但重中之重还有一个就是要如何启动这个机器,如何给它一个输入性的治疗,怎么刺激,给它多少电压,每个刺激的频率,和刺激方波是多少的宽度,叫脉宽,这三个因素怎么调整组合,来调整它。

程控就叫程序控制,简单地说,如何把它进行调控管理,把它达到个体化的,年龄大的患者,年龄轻的患者,严重程度,三年的跟十年的,是不一样的,这个电极放了八环跟十环,调控又不一样。

程控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现在统称叫神经调控,整个系统的情况,在通俗的说法,老百姓叫术后调这个机器,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回过头来讲脑起搏器调控,脑起搏器最早是1987年在国外应用,我们国家最早做的是1998年8月份,当时全国第一台手术,第一例手术,脑起搏器也是我最先做的。

当时是1996年去法国学习,1997年回国以后,把这项技术带回来,当时我不在北京,在安徽省人民医院,跟我老师汪业汉教授一起开展了这个新的技术引进了中国,所以讲到程控的话,第一台手术也没其他的可以参照,也是参照国外的情况,那时候程控不像现在病人多了。

大家看一下这个仪器,我们叫程控仪,或者叫调控仪,起搏器有块电池埋在这里,这个对导,那么通过这个线,把它里面的电流、电压,脉宽输入进去,开始启动。

早期的那个程控,不像现在这个高级一些、更智能化,那都是一个大的方盒子,拎着很重的,但是最开始,病人少的开始的情况,还是上门服务,当然现在病人多了,可能跑不了那么多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基本上都到一个程控中心,所以刚才讲了这些是我们国内程控发展的历史。

当然这个步骤是很重要的,术后程控管理需要个体化,这里面个体化是每个病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的疾病类型,治疗的位置。

刚才讲丘脑底和这个核团,是帕金森的病因,还有其他的肌张力障碍,我们讲到还有其他方式用脑起搏器的,它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电流电压大小不一样,所以讲要个体化,这个是很重要的。

所以建议病人要定期的程控,如果这个疾病发展比较慢,他症状控制很好,你可以比较长时间的,一年,甚至更长一点再来回访一下。

对那些病人疾病发展不断的变化的,可能需要比如三个月、半年进行调控,就相应的这个情况,疾病加重了,可能需要电流加大,所以这个是很重要一个步骤之一。

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术前的精准诊断,术中的精准定位和术后个体化的调控管理,在必要的时候做康复,才能达到脑起搏器整体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