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凌至培教授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医生是如何保证手术精准性的?

上一篇 相关文章

专家介绍

凌至培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 科室主任 教授专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1998年8月在国内率先开展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和MR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在国内首先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与微刺激技术进行电生理靶点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疗效。目前已经规范化并向全国推广;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1年,擅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药物难治性癫痫和难治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家回复

帕金森脑起搏器的治疗,实际上它是一个全系统的过程,第一个就是前面诊断的正确性,第二重中之重,就是外科手术这一段,如何把起搏器本身放准,后面还要管理。

精准性这一块,我们有几大步骤,现在归纳起来在我们医院有四个基本的保障:

第一个现代来讲,我们有高清的影像,核磁共振,3.0T特斯拉的,当然7T的曾经在中科院做过,更清楚一点,但是还不能做普及应用。但3.0T的在全国很多大医院都有了。3.0T的核团就能看得见,六个毫米就能看清楚,看得见就有办法处理,这是第一个要用高清的影像,这是第一个保证它的精准性。看不见,靠去猜,靠我的经验来讲,还是有一定偏差的。

第二个我就想放到你这个里面,是不是就是最理想,改善症状最好的。现在的研究发现,这个六个毫米核团里面,还有功能的分区,或者叫分工,比如讲它某一部分偏前一点,它可能对手的灵活性可能好一点;偏后一点,它对手抖好一点。它还有分工的,再边缘一点,可能对其他的一些功能好,但是我针对你的症状要找到这个点,就精确到细胞的水平了。刚才是看到这一个核团,这一区域,这是影像的,你这个磁共振分布到这个细胞是什么活动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技术叫微电极记录系统,过去的话可能名词不准确,原来叫细胞刀的治疗,实际上不叫细胞刀。起搏器电极是1.25个毫米,是利用20个微米的非常细的,先放到中脑,跟着预定的刚才这个方向放到里面测试。

测试的话这个核团里面到了哪个深度,它的前面后面的情况,就能出现特定的一个放电出来了,如果没有出现,那可能在边上,我们再继续寻找。当然在这里有多通道的,同时可以放三根微电极或四根微电极,微电极非常细,只有20-40个微米,所以它损害是很小的,没什么损害的。

再看这当中是哪一根电极,哪一个通道它这种细胞放电是最明显的,这个长度和强度最强的就是它,这是第二种手段。

第三种手段,我们通过微电极或者是刺激电极做个临时的,在手术台上清醒的状态下给他一个刺激,这个时候在手术台上是为了给它一个临时刺激,看它的效果和副作用,临时一启动后,他马上手就不抖了,说明这个位置是很好的,但同时还要排除它副作用。有些是效果很好,但是他同时副作用也大,那这个还不是最理想的,我们又要改善得最好,手也软了,也不抖了,同时再给它刺激大一点量,它也没有明显副作用,这个位置是最好的位置,保证它的精准性。

你看看又能看得清楚,刚才这种微电极,这个细胞水平的,能记录出非常好的代表性的这个位置的信号,同时刺激效果很好。

当然不是所有医院都有了,在我们医院有通过术中核磁共振,这个位置现在好了,我们认为不错了,核磁共振大家知道,现在县级医院可能都有核磁共振了,很普及了,除了CT之外,磁共振,我们医院有一台叫术中核磁共振,有一台高强的磁共振,是专门做手术用的。

在手术没结束的时候,我们把电极放到里面去了,目前觉得挺好了,再证实一下。手术没结束的时候,把磁共振移过来,当场就扫描了,当场扫描以后,看看这个位置,跟刚才手术前预定的计划是不是一致的,一致的,这几个手段就挺好,那就是它。

同时还有一个安全性的,手术最大的和唯一的风险就是穿刺的过程中,会不会碰到出血,如果有出血当时就发现了,当时发现,尽管可能避免不了,但是我可以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四个方面的主要的手段,来保证治疗的植入精准性和安全性。

实际上脑起搏器,最最关键一步就是如何把电极放准,我们经常打个比方说,就像打靶一样的,打了6环,8环,10环,都可能有效,当然肯定10环跟6环是有区别的,我们的目标是在10环,希望每个病人都打到10环,奥运会比赛,射箭比赛,还有10.5环,争取打到10.5环,这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每个病人,也不是所有的医生、医院都能达到,所以很多为什么要调整这个点。

因为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六个毫米它不是固定的,它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再打个比方,你打靶一样的,你瞄准的是10环,但是今天风力大一点,一扣动扳机的时候,这个风力大一点,子弹给吹歪了一点,没打到10环上,打到8环上,打到6环上完全可能。

但脑子开刀会不会我打个洞眼,风一吹把这个电极吹歪了,不会,但是脑子手术,尽管是微创手术,这个洞眼打开1.4厘米。

我们知道整个脑子是泡在水里面,这个水在医学上叫脑脊液,老百姓叫脑浆,它是营养的成分,你打个洞眼进去,它必然它可能要多一点、少一点,要流一点,然后打个洞眼进去,你不管是在消毒的手术室里面还是外面。打开了,空气肯定是要进去的,这样的话,脑子里面有水,空气进去一点,脑脊液流一点,那个脑子就可能下垂,原来预定这个方向的情况,就可能有一个毫米或者两个毫米的移位。

就像刚才讲我事先瞄准的那个地方,你打出去就不完全在那,所以通过刚才细胞定位,术中测试来矫正它,准确的找到它,这样有多种手段能保证,这一点是重中之重,你如果没放准,我们的程控医生不可能调好,所以从外科手术来讲,安全有效性还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这是一些前提,你前面这一关里面,如果没有打到这个靶点上去,你怎么调你都不好,你没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希望的是每个医生都能这样做好每一个步骤。

病人装起搏器要理解这个过程,可能有些事情,怎么那么长时间呢,这个情况,这么多时间在干什么,把它找准位置。

我们经常给病人解释的情况,现在打仗跟过去打仗不一样了,过去打仗都是直接拼刺刀,上战场,现在大量的时间在搜集情报,也就是如何把它这个方案搞准了,路径、方向,怎么开脑子,怎么安全性,这个最佳的方案定下来了,打个洞眼,这个电极放下去,微电极一定位,就是它。

实际上真正手术时间就很短,但大量的时间是在没有做手术的时候,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需要一个团队来配合,不光外科医生,包括电生理的医生、影像科医生,包括后面的管理,包括护理部,才能达到脑起搏器最佳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