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凌至培教授

脑起搏器治疗的新技术有哪些?

上一篇 相关文章

专家介绍

凌至培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 科室主任 教授专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1998年8月在国内率先开展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和MR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在国内首先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与微刺激技术进行电生理靶点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疗效。目前已经规范化并向全国推广;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1年,擅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药物难治性癫痫和难治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家回复

谈到新技术应用有两个方面,技术本身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一个团队的情况,因为脑起搏器治疗绝对不是一个人做的,这是我们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团队精神。还有第二个全程管理,才能把整个系统管好,术前、术中、术后,我们有内科、外科、影像科一起的一个团队。

当然重中之重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手术当中精准的,术后还有调控,从301医院的特色来说,从外科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一些优势,外科的精准定位,保证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取决于疗效的,一个是疾病的相关类型,选择合适的病人,合适的适应证。

第二个就是医院的条件、设备和经验,我们有几大优势,比如讲术中核磁共振,不是讲强调人家有些医院没有,这个设备挺贵,就不能做,不是,但是有这个条件可能更好一些,对它的精度,对它的安全性可能更好一点,刚才我们说到的第一个。

第三个,我们强调,也是引领的,主要的是微电极的细胞电生理的细胞水平的定位,第二个手段,一个手段肯定不行,在过去世界相关的神经调控会议上,都在争论这种微电极记录,要还是不要,它的风险的情况,现在没有这种讨论了。

我们有多台的这种情况,体现那种多通道,六个毫米里面,我们上三个通道、四个通道同时进去,当然这是在安全的前提下,非常细的微米的情况,能精确的找到刚才说的那个信号,这必须要有设备,还有专门懂得医生。还有最新引进的这种机器人,它的精度可以达到0.5个毫米,这样机器人的定位的话,对我们脑起搏器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当然多种手段,我们能使得脑起搏器技术,这个定位更加精准,使得它的效果更好。

总之通过这些新的技术,现有的,包括多通道的微电极记录系统,核磁共振系统,机器人系统,可能对脑起搏器的应用,不管是帕金森,还是其他的非帕金森的脑起搏器,可能更好一些,为更多的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更安全的治疗,这是重中之重的。




上一篇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