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心脏检查

核医学心脏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 相关文章

专家介绍

张晓丽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核医学科 科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专家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UCLA博士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兼对外交流和神经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委员;北京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评审专家。主要成就:获第二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8年度突出贡献奖;2004年和2007年分别获美国核医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次(中国核医学医生首次获此奖项);获中美核医学学会最佳优秀论文奖,入选美国核医学年会Highlights 4次;署名论文150余篇,40余篇SCI论著均发表在《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Journal of Nucl Cardiol》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参编中英文专著16部,主审译著《核心脏病学临床应用》。专业特长:擅长核心脏病学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在刘秀杰教授的指导下,1997年采用国产PET仪,在国内最早开展PET心肌代谢显像评估存活心肌,建立的显像方法和规范化的流程在国内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2002年开始在国际上最先开展评估室璧瘤存活心肌的相关研究,在心肌存活领域的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专家回复

(采访)核心脏病学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它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核心脏病学的两大优势,就目前为止重要的两大优势,一个是诊断心肌缺血,一个是诊断心肌存活。

心肌缺血,我们临床对冠心病的诊断,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了解的是冠状动脉造影,有一根血管堵了或者狭窄了,这是解剖结构的一个冠心病的诊断。

但是我们核医学是一个功能学的诊断,也就是说血管狭窄以后到底有没有引起心肌的缺血,靠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来诊断,是功能影像,这是它的特点。

我们一个是看看有没有心肌缺血,这是yes、no;另外一个就是看它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一个血管假如说都是80%的狭窄,那么到底引不引起心肌缺血。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能明确,一个是心肌缺血是否有,另外一个,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决定于指导临床精准的治疗,靠影像学的技术是非常有用的。

同样一个假如前降支80%狭窄,心肌缺血是否有,心肌缺血累及的范围是不一样的,目前为止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是有非常重要价值的。

另外不仅是诊断,还可以评估疗效。病人放了支架以后,好多病人不舒服,老觉得胸口还是不舒服,这个血管狭窄原来有心肌缺血,现在治疗以后有没有效果,我们评估一下,治疗前后一对比就可以看到,原来心肌缺血的病变部位消失了,实际上这时候我们可以明确给出答复。

另外一个就是病人假如是三支病变,是不是都要放支架,是不是都要搭桥,实际上核医学的一个心肌灌注显像,就可以找出“罪犯”血管来。

真正引起病人心绞痛的,不一定是所有的血管都会导致它的心肌缺血,我们可以找出“罪犯”血管,针对有心肌缺血的血管进行放支架也好,搭桥也好,这样病人治疗会更精准,所以我们就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不仅诊断,用于指导治疗也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一个,评估患者的预后。如果大范围的心肌缺血,我们需要患者赶快去做造影,放支架或者搭桥去,避免病人发生心梗,病人的预后就明显不良了。

但如果小范围的心肌缺血,即使有80%狭窄、90%狭窄,如果小范围心肌缺血,可以强化药物治疗,可以高危因素控制,包括有高血压去控制高血压,有糖尿病控制糖尿病去,而不要有个血管狭窄就放一个支架。

这对目前来说非常有用,因为现在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放支架。因为现在随着我们国内也好,国际也好,急诊的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的溶栓技术越来越普及和推广,那么急性心梗病人死亡率降低了,但是心衰患者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

这些患者心功能很差,到底要不要进行进一步的血运重建术,这时候手术风险是很高的。如果通过我们的PET代谢显像,评估有大范围的存活心肌,即使手术过程有风险,它是能推测获益的。

但如果我们判断没有存活心肌,他又有手术风险,又没有获益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手术是可以不做的。



上一篇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